Update 27/11/2020:
鑑於近期第四波疫情嚴重,為顧及觀眾和市民的健康及減低社區傳播風險,本影展決定由11月28日起取消餘下所有放映,有關退票安排如下。
持票人士:
1) 經網頁/應用程式購買受影響場次之觀眾,戲院會安排信用卡自動退款。
2) 經票房購票之觀眾,可於2020年12月31日前親臨到觀看電影的同一戲院票房,辦理退款。
我們再次抱歉放映取消,敬請原諒。
如有任何查詢,請聯絡:
采風電影
電話: 2540 7859 / 5209 7127 (whatsapp) (辦公時間10:00-18:00)
電郵:
[email protected]
百老匯院線
電話: 2388 0002(辦公時間11:30 - 20:00)
香港國際紀錄片節前身為華語紀錄片節,該影展自2008年成立,連續舉辦了十一屆。為加強推廣紀錄片藝術,由去年開始該影展擴展為國際紀錄片節,放映世界各地優秀的作品,今年更新增國際競賽項目,搜羅更多海外作品,進一步拓闊觀眾視野。
本屆影展有來自一百一十餘個國家,超過二千部作品報名。經過多輪評選後,選出了來自二十一個國家及地區的三十四部作品放映。節目分為四大單元,包括「國際競賽」、「華語競賽」、「國際精選」及「香港作品選」。
國際競賽
「國際競賽」共有十二部來自法國、俄羅斯、以色列、伊朗、阿根廷、印尼及日本等十個國家的作品入圍,包括: 記錄白人退休漢往非洲尋歡,結果樂極生悲的《非洲新娘》; 描繪以色列佔領區內巴勒斯坦居民日常苦況的《土地與麵包》; 記述一名出賣同胞的巴勒斯坦人如何渡過生命中最後日子的《叛徒的最後歲月》; 伊朗前女記者回望當地傳媒困境的《波斯新聞舊事》; 描繪印尼女傭打工生涯的《我要做外傭》; 阿根廷攝影師用數十年時間記下拉美普羅大眾理想的《拉美夢地圖》; 同樣來自阿根廷,《母難記》冷靜旁觀醫院內備受性暴力與保守宗教雙重壓迫的女病人; 講俄羅斯年輕教師如何面對理想與現實衝突的《新手教師》; 描述一個格魯吉亞父親如何教育智障兒子拍片的《透明世界》; 記錄由豪華酒店改裝的廉價公寓最後日子的《酒店女王》; 前政治犯回憶牢獄生涯的《囚室364》以及記述日本老翁如何用一生去守護一間百年電影院的《私家劇場》。
《囚室 364》
前東德政治犯的囚禁記憶
華語競賽
本屆華語紀錄片競賽,共有十部作品入圍,包括五部大陸、三部台灣及兩部香港作品。大陸的作品有: 通過拍片鼓勵中風父親重拾畫筆的《空白畫布》; 記錄母親追尋女兒被姦殺真相的《在人間》; 描繪內地藝術考試補習行業的《老郭夢工廠》; 刻劃古老製藥技術的傳承問題的《鼓樓之下》; 速寫殘障理髮師生活的《剃頭匠》。台灣作品則有: 探討癱瘓病人生死抉擇的《一念》; 講述小販自學法律追求公義的《非常阿英》; 描繪越南過埠新娘自力更新的《楨姐》。最後兩部香港作品分別是: 記錄去年社會運動情況的《手足》以及描繪年初眾人搜羅口罩情況的《一罩難求》。
《手足》
香港社會運動的一夜
《一罩難求》
香港人輸候口罩的苦況
國際精選
國際競賽以外,還有「國際精選」環節中來自九個國家的九部佳作:《圍城阿勒頗》刻劃敘利亞的慘烈圍城; 法國的《朱華種菜記》描繪當地敘利亞難民的生活;講述黎巴嫩回教女子如何渴求獨立自主的《頭巾女騎士》; 記錄三個俄羅斯女人先後撫養一個小女孩的《茱莉的媽媽》; 烏克蘭作品《親情烙印》談導演與精神失常母親的關係 ;《探戈會》是保加利亞探戈舞廳內特殊人物的寫照; 講幾位美國女孩挑戰牛仔競技的《小牛女》; 巴西的《巴班高之死》記下《蜘蛛女之吻》導演巴班高的彌留時刻,以及受害人現身說法的瑞典作品《強姦的定義》。
《頭巾女騎士》
追求獨立的黎巴嫩回教女子
香港作品選
今屆香港作品選共有三部影片入圍,包括: 記錄屋邨大排檔最後日子的《冬菇浮亭》; 描繪香港務農生涯的《憫農之詩》以及探討藝術家創作理念的《在乎不在乎》。
《冬菇浮亭》
屋邨大排檔的最後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