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樂又稱「廣東音樂」,源於廣州珠江三角洲一帶,最初為民間小調或戲劇等表演的過場曲。隨着二十世紀初唱片業、電台廣播及電影業在沿海城市開始蓬勃,粵樂得以迅速發展。當時香港成為粵樂的重要基地之一,名家輩出,如呂文成、尹自重及王粵生等,而樂社、歌壇及中式夜總會亦相繼在社會興起,令中西合璧的粵樂成為本土獨特的流行文化。時至今日,粵樂雖已非流行文化的主軸,但仍有不少藝術家堅持繼續傳播這種來自民間、具有歷史及文化底蘊的音樂傳統,令屬於本地人的音樂能夠代代相傳。當代粵樂名家余其偉承先啟後,以卓越的高胡演奏獨步樂壇,同時多年來致力在本地教授青年樂手,培育一代又一代的粵樂接班人。這次音樂會,余其偉攜手一眾子弟傾情演繹粵樂精髓,展現薪火相傳的精神。
沙田大會堂 (15/10) 曲目:
1. 《娛樂昇平》
2. 《銀塘吐艷》
3. 《妝台秋思》
4. 《柳浪聞鶯》
5. 《餓馬搖鈴》
6. 《潭江風俗三首》—〈鄉間小景〉〈村間小童〉〈田間小唱〉
7. 《春郊試馬》
8. 《悲秋》
9. 《昭君怨》
10. 《柏架鵑鳴》
11. 《雙聲恨》
12. 《鳥投林》
13. 《花市迎春》
香港大會堂 (29/10) 曲目:
1. 《娛樂昇平》
2. 《潭崗蝶影》(委約創作)(世界首演)
3. 《踏雨心晴》
4. 《漢宮秋月》
5. 《醉韻》
6. 《小調聯奏:尼姑下山、和尚思妻、上雲梯》
7. 《春到田間》
8. 《醒獅‧步步高‧驚濤》
9. 《禪院鐘聲》
10. 《蔭華山上鳳凰台》
11. 《琴詩》
12. 《花市迎春》
節目長約2小時,包括中場休息15分鐘。
觀眾務請準時入座,遲到者須待中場休息或適當時候方可進場。
主辦機構有權更改表演者及節目。表演場地會因應嚴控疫情的需要調整入場人數/規則及/或座位安排等,觀眾可能因此未能獲安排進場,請留意節目的最新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