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able Event

「我城 My Hong Kong」攝影聯展

time 3 Sep - 15 Oct 2022 (every Tue to Sat) 2pm (5hr)

location The Loft 》香港黃竹坑道56-60號怡華工業大廈8樓

(free event)

致力於推廣攝影藝術的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與香港攝影平台「顯影 PhotogStory」在黃竹坑 The Loft 攜手呈獻攝影聯展《我城》(My Hong Kong)。

同一座城市,在不同人眼中,可能有不同的魅力,作家⻄⻄在小說《我城》裏寫道:「我喜歡這城市的天空 / 我喜歡這城市的海 / 我喜歡這城市的路」。

展覽《我城》展出十三位本地及外國攝影師關於香港的攝影作品,他們來自法國、美國或日本,也有多位香港本地攝影師。他們有的在 1950 年代已開始攝影,也有剛開始攝影生涯的年輕攝影師。每位攝影師均有屬於自己的香港故事,這也是這次展覽「My Hong Kong」的由來,他們對香港有不同看法,眼中的香港也不盡相同,而這正體現這座城市的多樣性。


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角度去觀看及感受城市,不同年代來過這城的人,總有一個愛上她的理由。在鍾文略及法國攝影師 Raymond Cauchetier 鏡頭下,既有充滿中文字招牌的街道風景,也捕捉當時平⺠階層的樸素生活。這兩位生活在不同世界的攝影師,命運卻有相似之處:他們均是自學成才,記錄下 1950 年代的香港街頭面貌,後來同樣成為劇照攝影師,分別為 1960 年代的香港電影及法國新浪潮電影留下重要見證。


香港的建築物也呈現出這座城市的歷史與性格,攝影師秦偉拍攝的是戰後的弧形街角樓,一種以實用為先的建築風格,這種商住工業並用的綜合用途建築物,恰好反映 1950 及 1960 年代房屋及工業物業需求急增的時代背景。在攝影師岑允逸鏡頭下,順安邨一座髹上鮮豔綠色的乒乓球檯,乍看之下令人想起美國導演 Wes Anderson 的電影畫面,細看又會發現鮮豔顏色與斑駁的地面形成強烈對比,即便許多公共屋邨外牆及設備被髹上奪目的顏色,卻無法掩蓋屋邨居⺠低收入及人口老化等現象。



在許多人眼中,香港是一座由鋼筋水泥構成的「石屎森林」,攝影師 Stephen King 及 Thierry Cohen 鏡頭下的香港均是如此,然而同時間也呈現出如幻似真的香港。Thierry Cohen 利用在沙漠拍攝的夜空,以後期製作的手法為維港夜景增添滿天星辰,如此都市景觀帶有三分浪漫、七分超現實。儘管香港到處是摩天大樓,然而大自然距離城市並不遙遠,日本攝影師志鎌猛拍攝香港充滿大自然活力的一面,他以古典的鉑鈀印相工藝將相片曬在日本手造紙上,令照片有一種典雅之美。九十後攝影師 Felix Wong 則拍攝摩天大廈的局部,抽離建築物的背景及明顯特質,單純以幾何線條呈現其美感。


近年流行一個 hashtag #香港真係好靚,其實不論現在或以前,在電影、文學還是現實中的香港,這座城市一直有其迷人之處,希望展覽《我城》能喚起你對這城的種種感受。


攝影師簡介
Raymond Cauchetier (法國,1920 - 2021)
法國新浪潮電影劇照攝影師,1951 年,他隨法國空軍到胡志明市 (舊稱西貢) 服役,當時正值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他拍攝空軍的行動以及戰役,為此還得到戴高樂將軍的褒獎。1954 年戰爭結束後,他展開遊覽東南亞的旅程,在香港、澳門、越南、柬埔寨、老撾及日本等地拍攝當地的風土民情,在他的舊香港照片中,可見掛滿招牌的街道。

鍾文略 (香港,1925 - 2018)
1947 年,鍾文略從廣東新會來港,在戲院當美術廣告畫學徒。1957 年,他開始買下第一部相機,自學成才的他從此遊走在香港不同地區拍攝,記錄下當時的香港面貌。1963 年,在李翰祥導演介紹下,鍾文略轉職到電懋影業公司,拍攝電影劇照及明星肖像,為那一代電影人留下重要的視覺回憶。1968 年創辦影樓,從事攝影及沖印業務,1970 年代開始減少在街頭拍攝,直至 1991 年退休,人生最精彩的三十多年,攝影可謂一直形影不離。

何藩 (香港,1931 - 2016)
生於上海、1949 年移居香港,何藩被譽為「東方布列松」、光影魔術師,他對光影十分講究,作品構圖鮮明,獨特的光影營造出或戲劇感或詩意美感。他拍攝的市井百態照片,充滿人文氣息,記錄那年代香港人的艱苦和堅韌。何藩作品被 M+ 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美國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等機構收藏。

志鎌猛 (日本,1948)
志鎌猛對森林及花草樹木情有獨鍾,將對大自然的感性與敬畏,定格在黑白菲林裏,作品瀰漫著靜謐與禪意。他喜歡在森林漫遊,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並以大片幅相機拍攝照片,再以古典的鉑鈀印相工藝將相片曬在日本手造紙上,創作過程對他而言也是一種沉澱。

Roger Ballen (美國,1950)
21 世紀最具影響力和最重要的攝影藝術家之一,攝影生涯跨越四十年,他的標誌性作品是在南非拍攝的怪誕風格人像,畫面中的氛圍詭譎不安,視覺效果非常震撼。2022 年,他是代表南非參加第59屆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的三位藝術家之一。

秦偉 (香港,1958)
秦偉是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攝影深造文憑」課程統籌及講師、藝術家。早年畢業於法國 Mulhouse 高級藝術學院,獲法國文化部頒發國家高等造型表現碩士文憑。秦偉以當代西方的藝術造型風格表現東方傳統美學思維,描繪出個人的思考版圖,變幻不定的畫面鏡像,又如行吟的流浪詩歌,作品獨樹一格。

Thierry Cohen (法國,1963)
自 1980 年代成為攝影師,2010 年開始其攝影計劃《Darkened Cities》,將在撒哈拉沙漠、阿塔卡瑪沙漠等地區拍攝的星空,結合紐約、倫敦、香港、上海等城市的夜景,創作成壯觀的影像。他的作品被私人和公共機構收藏,並定期在紐約、洛杉磯和巴黎展出。

Stephen King (美國,1966)
一位屢獲殊榮的攝影師,以拍攝自然和城市景觀而為人所認識,作品受中國水墨和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所影響。作為一名周遊列國的世界旅行者,他過去幾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香港度過,藉此探索香港的城市環境。

Julian Cohen (英國,1967)
1998 年,Julian Cohen 來港三個月,愛上這座城市後,一直留下來至今。他是香港大律師公會之會員,2021年創立大律師事務所 Resolution Chambers。閒暇時間,他喜歡以鏡頭記錄香港的大小事物。

岑允逸 (香港,1971)
1994 年在理工大學獲得攝影設計 (榮譽) 學士,曾任攝影記者逾十年,現為獨立攝影師,也曾出版多本攝影集,包括《一人生活》(2007)、《係.唔係樂園:岑允逸攝影作品》(2008) 及《某座》(2014)等,作品被美國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等機構收藏。

Jocelyne Ho (香港,1973)
一直對攝影很感興趣,不是在鏡頭後面或前面,而是通過另一雙眼睛去觀看。對她來說,每個人都是攝影師,即使看向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物體,每個人均會觀察到不同的東西,從而印在我們腦海中。

Felix Sze Chung Wong (香港,1991)
高中時期,Felix 的同輩和父親激發他對攝影的熱情,在為不同行業的攝影師擔任數年攝影助理後,他決定前往英國深造藝術。Felix 是一位攝影藝術家,透過鏡頭探索人與城市的關係。

Dion Leung (香港,1999)
狄安,香港視覺藝術工作者,作品包括攝影、影片與拼貼創作,當中以試驗「反叛」與「衝突」的題材尤其出色。狄安並非出身於藝術學院,作為一名自學成才的藝術工作者,她擅長從人與人的日常互動中,領略藝術的意義。


關於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2016 年創立的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專門代理攝影藝術品及舉辦展覽,立足香港、放眼亞洲,為藝廊、收藏家、機構和攝影師提供一個平台,致力於區內推廣攝影藝術。

關於「顯影 PhotogStory」
顯影是一個關注影像及攝影師故事的平台,除了分享展覽資訊及採訪攝影師,也會從日常生活入手,重溫經典照片背後的故事,近年開始策劃攝影展覽。
related events

黃秋生 x 游學修《極地謎情》神戲劇場十年情 舞台劇

1 - 2 Sep 8pm (2hr)

@ Lyric Theatre, 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Update 31/5/2023: 黃秋生去年已開始計劃神戲劇場十周年連串慶祝活動,首先公佈《極地謎情》公開優先訂票詳情。 黃秋生與游學修首度合作,合演可疑的浪漫故事,全劇只兩角色由頭噏到尾、唇

張敬軒演唱會2022-23|"Revisit"

5 - 7 Jun 8:15pm (3hr)

@ Hall 5BC, HKCEC

上Viagogo交易平台 (非官方) 購票 https://prf.hn/l/Jz388ON (買家需自行承受風險) Update 19/4/2023: 張敬軒去年暫停的REVISIT演唱會,終於宣佈好消息不單

「巴勃羅 · 畢加索:玻璃畫像」展覽

18 May - 27 Aug 9:30am (8hr 30min)

@ University Museum and Art Galler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與法國五月藝術節合作呈獻「巴勃羅・ 畢加索:玻璃畫像」展覽,展出著名二十世紀藝術大師畢加索與光影技術專家聯合製作的玻璃光影裝置。 1950 年代中期,羅傑・馬...

more related 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