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肯特里奇執導蒙特威爾第的《尤利西斯歸鄉記》,為這部面世超過三百年的作品注入當代活力。四分一個世紀以來,這部融合歌劇、偶戲及視覺藝術的跨媒界作品多年來不斷巡演,憑藉對生命本質的精闢見解,引起各地觀眾共鳴。
故事講述古希臘詩人荷馬筆下的英雄尤利西斯在征戰多年後回鄉,與愛妻潘妮洛佩久別重逢的淒美經過。肯特里奇匠心獨運,安排尤利西斯躺在二十世紀的醫院病榻上,在彌留之際夢見自己回鄉。他擊退情敵的場面,飽受與愛妻相見卻不能相認的折磨,隨夢境一幕幕上演。舞台上的木偶「演員」、控制木偶的木偶師以及歌唱家三位一體,以超凡默契造就形神俱備、層次立體的角色。至於肯特里奇標誌性的炭筆動畫投影,側寫故事主人翁的內心世界,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尤利西斯歸鄉記》是歌劇先驅蒙特威爾第創作的三部存世歌劇之一,於1639年的威尼斯嘉年華會首演,在當年的歐洲文化之都威尼斯演出超過十場,一度大受歡迎。雖然後來因曲譜散佚而一度沉寂,但憑著後世作曲家的努力,作品重新獲得注目。為了是次製作,音樂總監及編曲皮爾洛將原曲精煉至一百分鐘,並領導樂團以古提琴及巴羅克豎琴等古樂器演奏。七位樂手坐在半圓形舞台上,奏樂時默默旁觀英雄消逝。歌唱家皆於國際歌劇界享負盛名——其中嗓音雄渾的男高音湯臣唱出尤利西斯的英雄氣慨,而瑞典明星女中音哈馬絲特倫的歌聲透亮迷人,細膩演繹盡顯心思。
千帆過盡,傳奇終究會落幕,但這部集各家大成的傑作必讓你驚歎難忘!
貴為全球知名的當代藝術家,
威廉・肯特里奇的創作橫跨繪畫、電影、戲劇及歌劇等多個範疇,作品更獲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及倫敦泰德美術館等殿堂級現代藝術館收藏。多才多藝的肯特里奇在表演藝術方面屢創新猷,多次擔任歌劇舞台設計及導演,作品曾榮登薩爾斯堡音樂節及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舞台。
說到他創作戲劇的最佳拍檔之一,必定包括南非國寶級劇團——
南非木偶劇團。劇團與肯特里奇自1990年代初首次合作後一拍即合,多次於世界各地巡演,更於1996年為藝術節觀眾帶來《高原上的胡錫》,至今已成為合作無間的舞台夥伴。劇團的偶戲活靈活現,經驗豐富的木偶師與木偶達至人偶合一、以偶言情的化境,過往更憑舞台劇《戰馬》橫掃東尼獎及奧利花獎等多個權威大獎,技藝毋容置疑!
至於擅長鑑古演奏的比利時
里切卡爾古樂團,早年憑演繹巴羅克時期的清唱劇及器樂作品而打響名堂;在身兼古提琴手的樂團總監菲臘・皮爾洛領導下,更曾奪得法國金音叉大獎。里切卡爾古樂團首度在港登場,將聯同睽違香港藝術節舞台多年的南非木偶劇團,為香港觀眾獻上一部極盡視聽享受的跨媒界歌劇!
演出
哈馬絲特倫:潘妮洛佩
湯臣:尤利西斯 / 人性的脆弱
諾威利:忒勒瑪科斯 / 皮珊朵
安東尼奧.亞比底:頓葡 / 安提諾俄斯 / 涅圖羅
漢娜.芭尤迪-赫特:阿摩爾 / 密涅瓦
安娜.贊德:福耳圖娜 / 安非路莫 / 梅蘭朵
維托.索多:尤里馬哥 / 尤米特 / 兹由夫
木偶師
勃思.祖古法、恩利高.維爾、加比埃利.馬尚、喬恩.瑞斗伯格、瑞秋.里奧納
樂團
里切卡爾古樂團(由菲臘.皮爾洛帶領)
* 不設中場休息
* 意大利語演出,附中、英文字幕
相片 : © ICKHEO
作曲:蒙特威爾第
文本:察高莫.巴朵羅(改編自荷馬史詩《奧德賽》)
導演及動畫:威廉.肯特里奇
音樂總監及編曲:菲臘.皮爾洛
復排助理導演:盧克.狄.維特
舞台、木偶及服裝設計:阿德里安.哥勒、巴司.瓊斯(南非木偶劇團)
燈光設計:衛斯理.法蘭斯
舞台監督:赫爾曼.索盧斯
影像控制:藝蓮.謝普特
木偶製作:阿德里安.哥勒、韜.奇蘭
錄像剪接:凱瑟琳.梅博
動畫助理:安妮.麥伊萊雲、妮娜.加布爾
圖像及錄像研究:蓋爾.貝伊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