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土地》)
诺次的工作室位于拉萨河畔,远眺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传说中,那是朗达玛,即西藏吐蕃王朝(618 至 842 年)末代赞普的魂山。诺次(1963 年生)自 2019 年起在工作室度过了大半的疫情,期间亦创作了将在《金色的土地》展示的一系列作品。《金色的土地》为他第二次在香港Rossi & Rossi举办的个人展览。
是次将呈现诺次的十数件新作。展览的同名作品
《金色的土地》(2021)以经幡为主要物料,在帆布上塑造成蘑菇云的形状,有如投下核弹后的爆破。在旗幡的皱折间,诺次置入了手枪、手表、十字架、听诊器、口罩、筛子和塑料物品等等现成物。在西藏的传统风俗中,人们会向经幡祈愿,希望业力会将好运随风散播。然而在现代的工业发展下,这些愿望的载体变成了以合成材料、大规模生成的产物,幡上的经文也由手抄转为印刷。艺术家在作品的经幡上写上佛教的六字真言,意为传递佛陀的慈悲与智慧。这件作品概述了本世纪人类置身的逆境,即生态灾难、能源危机、全球大流行等情况。
面对当下由疫症改写的现实,诺次重新审视并收集周边无处不在的经幡,将一袋袋老旧和废弃的风马旗融合到新作品中。例如在
《蓝色的月光》(2021)中,诺次把它们粘在黄麻布上,塑成翅膀的形状。幡上的经文也因日晒风吹而只留隐约的痕迹。这系列作品源自艺术家一个重复梦见的境象:他梦见自己像鸟一般飞过都市的天空,时而涌起一股向着某个方向前进的欲望、时而被没有原因的恐惧充满,似是有甚么在追赶着他一般。他又在梦中试过坠进某个黑暗的角落中,而那种凄凉的感觉就像被蓝色的月光洒满全身。
《一个被组装的人》(2021)则借用了能剧面具去比喻人们与他人来往时,大多会掩盖自己的意图或性格。我们真实的自我与虚构的自我无法接洽,而这种分离的状态与今日各大科技博览会所展示的类人机械相似,令人联想起科幻小说中沿着生产线被组装而成的人。
(《无常》)
(《The Blue Planet》)
纵然《金色的土地》的标题带着正面、甚至乎乐观的意味,展览中的作品其实正在反思人类的集体命运:人类活得极其贪婪,又一直无视环境发出的各种警号,才会发酵出现今世代的种种生存危机。
关于艺术家
诺次 (Norbu Tsering), 1963 年生于拉萨 。 他接受过不同学院的教育,包括拉萨的西藏大学、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广州艺术学院和天津艺术学院。他在求学期间所累积的大量经验使他创作出以传统艺术文化为形式和意象的多媒介艺术作品,引人注目。他的作品涵盖了被世人普遍关注的议题:全球暖化、环境恶化、过度污染、青少年酗酒、文化和传统的消散、以及对在全球大众传媒中建立自身身份的渴望。
鉴于西藏近年的发展情况,艺术家更加迫切而尖锐地处理这些议题。诺次在中国、美国、欧洲与其他地 区均举办过个展及群展,包括宋庄美术馆的《烈日西藏》(2010)、Samuel Dorsky 美术馆的《Anonymous: Contemporary Tibetan Art》(2013)、以及悉尼新南威尔士艺术博物馆的《Go East》(2015)。他的作品亦可见于不同公共及私人收藏。
诺次为当代艺术家群体根敦群培当代艺术画廊最早的成员之一,他亦在 2015 年与嘎德共同发起念者试验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