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推广摄影艺术的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与香港摄影平台「显影 PhotogStory」在黄竹坑The Loft 携手呈献摄影联展《On The Road》。值此之际,很高兴宣布与法国古董艺廊 Kraemer Gallery 合作,在画廊展出十八世纪的家俬及艺术品,古董装饰品与现代摄影作品的碰撞与对比,也带来截然不同的视觉经验。
展览名称来自美国作家 Jack Kerouac 在 1957 年的同名小说《On The Road》,故事讲述几位年轻男女在穿州过省的旅途中,一边狂欢、一边寻找自我,在一次次的公路旅途中,探索生命与心灵的自由。展览展出十五位香港及国际摄影家的作品,摄影师们在旅途中的一次次快门声中,捕捉眼前的事物,也探索内心世界。
(Roger Ballen|Motorcyclists,Woodstock|1969)
小说中年轻男女的人生哲学是活得自由奔放,在同名电影中也时常可见主角们在公路上开车的画面,汽车某程度上是带领他们前往自由世界、追寻自我的工具。摄影师 Roger Ballen 镜头下的年轻人,也有相似之处,他们同样追逐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式,在 1969 年着名的胡士托音乐节现场,当时是大学生的 Roger Ballen 只有十九岁, 不只享受音乐,也记录这个壮观的音乐节。人们沉浸在音乐与无拘无束的氛围下,他的镜头还捕捉了一群铁骑士坐在贴有「Woodstock」字样的汽车上,他们的穿着与电单车,均反映那个时代年轻人追求自由的想法。
(Raymond Cauchetier|Golden Gate Bridge|1954)
(Stephanie Cheng|From Here (Highway Stop)|2018)
故事中的浪荡世代从驾车前往美国西部,在摄影世界中,这裏也是很多摄影师的灵感,Richard Avedon在美国西部创作着名人像系列作品《In The American West》。在展览作品中,法国摄影师 Raymond Cauchetier 在 1950 年代前往美国,拍摄一幅在三藩市金门大桥行驶的汽车;摄影师 Stephanie Cheng 在加州高速公路边拍摄一幅挚友与汽车的照片,见证她们精采的美国公路之旅。
2018 年春天,法国摄影师 Isabelle Boccon-Gibod 前往美国西部太阳城探望朋友,当地的住宅社区居住满五千多户,严格的规定令摄影师产生忧虑,而她正是透过拍摄旅途中的太阳与公路,借着玩乐的方式式消除焦虑。
(JAMES CHUNG|Hong Kong|1965)
在小说出版的年代,远在太平洋另一端的香港,摄影师钟文略开始摄影,他拍摄的街头照片中可见有不少汽车, 还有后来邱良及日本摄影师志鎌猛的影像,他们拍摄的旅途中的照片,都呈现出不一样的香港印象。
(Willy Ronis|Place de la Concorde|1952)
此外,在波兰摄影师 Bogdan Konopka 镜头下的乐斯拉夫 (Wrocław) 街头,一架破烂的汽车呈现出一丝荒凉之感;法国摄影师 Willy Ronis 的巴黎街头、Sabine Weiss 镜头下的香榭丽舍大道,黑白照片中也不难发现汽车,还有 Jacques Henri Lartigue 在 1913 年拍摄的法国大奖赛赛车等,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On The Road」故事。
All Photos:Courtesy of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有关摄影师
Jacques Henri Lartigue (法国,1894-1986)
七岁时已拿起相机拍摄,长大后他成为画家,反而摄影一直是业余兴趣,以轻松的手法拍摄家人与朋友玩乐的动感画面。作为金融大亨后代,他的生活过得富裕无忧,看他早期拍摄的照片,不是拍摄汽车、飞机,就是穿着时髦的女人,记录上世纪初法国「Belle Époque」的美好年代。他原本在摄影圈一直默默无闻,直至 1963 年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 为他举办个展,当年《Life》杂志也刊登过许多他的摄影作品,令这位大器晚成的摄影师一时间炙手可热。
Willy Ronis (法国,1910-2009)
1935年,Willy Ronis 向法国报章《 L’Humanité》出售第一张照片后,正式成爲一名摄影记者。他天生的好奇心使其作品突破传统新闻通讯摄影的框框,成爲别树一帜的独立摄影师。他的摄影主题广泛,涵盖时尚、名人肖像、街头掠影和文化报导等。他是首位为美国《LIFE》杂志拍摄的法国摄影师,与 Robert Capa 和 David Seymour 等摄影师一同跻身当时的艺术圈子。
Raymond Cauchetier (法国,1920-2021)
法国新浪潮电影剧照摄影师,1951 年,他随法国空军到胡志明市 (旧称西贡) 服役,当时正值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他拍摄空军的行动以及战役,为此还得到戴高乐将军的褒奖。1954 年战争结束后,他展开游览东南亚的旅程,在香港、澳门、越南、柬埔寨、老挝及日本等地拍摄当地的风土民情,在他的旧香港照片中,可见人来人往、挂满招牌的街道。
Sabine Weiss (瑞士,1924-2021)
年少时已热爱摄影,十八岁开始成为摄影师。1945 年,她在日内瓦开设摄影室,开始拍摄人像及广告摄影。1952 年,她认识法国着名摄影师 Robert Doisneau,并在其帮助下加入 Rapho 摄影通讯社,与 Willy Ronis 等人成为二战后法国「人文摄影」(Humanist Photography) 的代表人物,为 1950 及 1960 年代的巴黎留下许多精采的黑白影像。 她曾是《VOGUE》杂志摄影师,也为许多文化界大人物拍摄肖像。在摄影工作以外,她喜欢在闲暇时漫游巴黎街头,随性捕捉一般人的生活点滴,令人感受生活的乐趣。
钟文略 (香港,1925-2018)
1947 年,钟文略从广东新会来港,在戏院当美术广告画学徒。1957 年,他开始买下第一部相机,自学成才的他从此游走在香港不同地区拍摄,记录下当时的香港面貌。1963 年,在李翰祥导演介绍下,钟文略转职到电懋影业公司,拍摄电影剧照及明星肖像,为那一代电影人留下重要的视觉回忆。1968 年创办影楼,从事摄影及冲印业务,1970 年代开始减少在街头拍摄,直至 1991 年退休,人生最精彩的三十多年,摄影可谓一直形影不离。
何藩 (香港,1931-2016)
生于上海、1949 年移居香港,何藩被誉为「东方布列松」、光影魔术师,他对光影十分讲究, 作品构图鲜明,独特的光影营造出或戏剧感或诗意美感。他拍摄的市井百态照片,充满人文气息,记录那年代香港人的艰苦和坚韧。何藩作品被M+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美国三藩市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邱良 (香港,1941-1997)
一生从事摄影相关工作,1965 年至 1970 年曾担任国泰机构香港电影有限公司的摄影师,之后在邵氏旗下的《南国电影》月刊担任摄影师,为明星名人拍摄肖像,包括李小龙与儿子锻练的画面等。1973 年创办《摄影生活》月刊,可惜只维持数年时间,由 1980 年一直至 1997 年离世前夕,他在复刊的《摄影艺术》杂志担任总编辑,为推广摄影艺术不遗余力。
志鎌猛 (日本,1948)
对森林及花草树木情有独钟,将对大自然的感性与敬畏,定格在黑白菲林裏,作品弥漫着静谧与禅意。他喜欢在森林漫游,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并以大片幅相机拍摄照片,再以古典的铂钯印相工艺将相片晒在日本手造纸上,创作过程对他而言也是一种沉淀。
Roger Ballen (美国,1950)
二十一世纪最具影响力和最重要的摄影艺术家之一,摄影生涯跨越四十年,他的标志性作品是在南非拍摄的怪诞风格人像,画面中的氛围诡谲不安,视觉效果非常震撼。2022 年,他是代表南非参加第五十九届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的三位艺术家之一。
Bogdan Konopka (波兰,1953-2019)
出生于波兰,1970 年代中期开始摄影,1989 年移居法国。他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展出,包括法国庞比度中心。Bogdan Konopka 极其注重照片质素,作品大多以 8 x 10 吋或 4 x 5 吋菲林的大片幅相机拍摄,然后亲自在黑房裏以「接触印相」(Contact Prints) 的方法制成银盐照片,这种方式直接将菲林与相纸进行接触印制,在相纸上以 1:1 的比例呈现出菲林底片上的影像,展现出不同深浅的灰阶及出色的光暗效果。
Rensis Ho (香港,1964)
何耀燊,本地着名摄影师,在纽约攻读金融,及后入读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主修摄影,回港后从事摄影工作超过二十五年。何氏擅长静物和人像摄影,曾拍摄无数中外时尚名人红星,包括 Kate Moss、Isabella Rossellini、Chloe Sevigny、Marc Jacobs、Nigo、坂本龙一、梅艳芳、郭富城、舒淇等。
Stephen King (美国,1966)
一位屡获殊荣的摄影师,以拍摄自然和城市景观而为人所认识,作品受中国水墨和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所影响。作为一名周游列国的世界旅行者,他过去几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香港度过,借此探索香港的城市环境。
Isabelle Boccon-Gibod (法国,1968)
一名工程师,曾就读于巴黎中央理工学院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她的职业生涯融合艺术和工业,最初从事拼贴和装置艺术创作,二十年前她选择以摄影作为主要创作媒介。她的作品属于专题式创作,如巴黎桥底风景(Paris Under The Bridges)、建筑物空间 (南法小镇的E1027别墅) 等。她现于法国巴黎生活和工作,作品被巴黎庞比度艺术中心收藏。
Risa Tsunegi (日本,1982)
在伦敦艺术大学的艺术与设计学院学习绘画,2009 年在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完成艺术硕士学位。她的创作包括绘画、雕塑与装置,灵感来自日常物件及特定的场所,结合看似无关的影像,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Stephanie Cheng (美国,1995)
一位常驻纽约和北京的摄影师和电影制作人,毕业于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的电影及电视专业,并获得牛津大学硕士学位 (Visual, Museum, and Material Anthropology)。她的作品审视女权主义和种族中的跨文化维度,同时继续探索青年女性、性和权力的表现形式。她的视觉叙事不仅试图反映我们生活的世界,而且还想像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